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修订草案新增拒不执行公安机关出具的禁止家庭暴力告诫书的——这无疑应予肯定。
一方面,法治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而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把坚定法治自信和不断改革完善统一起来,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法治体系完善和发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定法治自信,必须更加注重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
经过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持续增强我们的法治自信。同时,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更加注重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不断激活中华法系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法治文明现代化转型,接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在展示法治大国、文明古国、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良好形象的同时,努力推进国际关系法治化,推动全球治理格局更加民主、更加公正,以法治的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决定性、统领性、全局性,沿着这条正确道路,我国法治建设就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而偏离这条道路,我们的法治建设就难免遭遇曲折,沦陷于改旗易帜的邪路或封闭僵化的老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立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党领导人民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法治规律的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就一定能够确保我国法治的制度属性、制度优势和正确方向,科学有序地全面实现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对于全社会成员各种行为和活动具有稳预期的保障作用。私自上树摘杨梅坠亡案中,认定村委会未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让守法者不用为他人过错买单。通过一系列案件的审理,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风险,坚决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的做法,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机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人权入宪的法治意义在于,通过国家尊重保障人权,把抽象的人民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公民主体,把笼统的人民幸福落实到具体的法定权利,从而使人民幸福、人民利益得到具体化落实和法治化保障。
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制定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和国家机构组织法、选举法、婚姻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2020年12月出版的《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文稿54篇,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其中,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应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构建阳光司法机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公信力,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机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升为国家战略。领导干部既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法治建设。
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从历史来看,党和国家法治建设的实践探索,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要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要在改革中完善和强化法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力争提出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解决法治领域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本途径在于改革。
社会的主要矛盾从需要与生产的矛盾转变为需要与发展的矛盾。患者飞踹医生反被伤案中,改判医生为正当防卫,坚决跟和稀泥说不。
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
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涉外法治建设作出部署。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实践创新。比如,在撞伤儿童离开遇阻猝死案中,判决阻拦者不担责,鼓励见义勇为。特别是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法治的这种功能表现得尤为突出。
辩证地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创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要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以法治引领保障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为根本保障。法治对于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具有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领导干部要带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当前,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并对其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进行了系统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立足全人类立场,高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旗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应对全球性挑战、走向更加美好光明前景的方向,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一方面,要树立程序思维和规则意识等法治思维,自觉将权力置于法治之下,做到权责统一,明确权力边界,坚持一切用权行为皆受法律监督、受人民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